《孟子注》收拾媒介
作者:謝秉洪
來源:“南師古文獻”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二日壬申
耶穌2024年7月8日
《孟子注》收拾媒介
一、孟子生平事跡
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故城包養網推薦在今山東鄒城市)人。西漢司馬遷編撰《史記》時曾作《孟子荀卿列傳》,簡略地記述了孟子的籍貫、受業、游歷和著作等方面的情況。司馬遷之包養意思后,又有班固、趙岐、王肅等諸家之說。明天人們研討和清楚孟子的最靠得住的第一手資料就是《孟子》一書,此中記載了孟子重要的言語和活動,闡述了孟子的基礎思惟觀點,有不少內容觸及其生平事跡,可以彼此印證。上面依據《孟子》一書做簡單介紹。
《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
人們凡是都認爲“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其實這種說法明顯有問題。《孟子》一書中“軻”字凡三見,至于其字爲何,《孟子》一包養網dcard書則未載。
關于孟子的里居,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爲“鄒國”,一爲“魯國陬邑”。從《孟子》一書來看,“鄒”字凡十見,且多與孟子居鄒有關。孟子青少年時代和暮年著作、講學都在鄒國,中年游歷諸國期間亦曾屢次返鄒包養價格,可見他平生中的年夜部門時間皆在鄒國,爲鄒人而非魯人。
孟子的門第,《孟子》一書及《史記》均未載。趙岐《孟子題辭》云:“或謂: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故孟子仕于齊,包養一個月價錢喪母而歸葬于魯也。”據此,則孟子是年齡時期魯國公室宗親孟孫氏的后人。
關于孟子的生卒年,歷來衆說紛紜,學者們凡是認爲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前三七二)、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二八九)、壽八十四歲的說法比較公道。且學術界普通認爲孔子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前五五一),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四七九),享年七十三歲。照此推算,孟子的生年上距孔子的卒年一〇七年,這與孟子所說“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盡心下》一四·三八)年夜致吻合。
相傳孟子早年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在《列女傳》《韓詩外傳》等書中記載了不少關于孟母教子的傳說,此中“三遷”包養心得“斷織”等膾炙生齒的故事,兩千多年來一向爲人們所傳誦,成爲后世教導後代的典范。
《列女傳·鄒孟軻母》
孟子青年時代在魯國求學,他繼承并發展了孔子思惟,成爲一代年夜儒。司馬遷認爲孟子師事子思的門人,其說法爲年夜多數后人認可。並且子思和孟子的思惟是一脈相承的,屬于統一體系,史稱“思孟學派”。
在先秦諸子中,孟子游歷的諸侯國不算良多,他重要是在齊、宋、鄒、魯、滕、魏等國從事政治活動。孟子在四十歲以前,重要是在鄒、魯一帶活動。年夜約四十四歲(前三二九)時初次至齊,正當齊威王(前三五六—前三二〇年在位)之世。之后往了宋國,不久又回到了鄒國和魯國。滕文公繼位,欲行暴政,孟子便往了滕國。但滕國畢竟只是個方圓不到五十里的小國,孟子很難實施本身的“暴政”抱負,于是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前三二〇)來到了魏國。第二年梁襄王繼位,孟子對他印象很壞,便離開魏國再次來到齊國,并擔任了齊宣王的客卿。齊宣王終包養一個月價錢究不克不及采納孟子的包養管道主張,孟子是以辭職回到了家鄉。孟子暮年不再出游,授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徒講學,著書立說,“包養app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的成書
關于《孟子》的作者,歷來有孟軻自著、門生輯成、師生合著三種說法,諸說各有依據,但似乎第三種說法較能爲人接收。
關于《孟子》的篇章,西漢司馬遷作《孟子荀卿列傳包養金額》,只說“作《孟子》七篇”;而到了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窮通篇》中卻說“作《中、外書》十一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也著録“《孟子》十一篇”。趙岐作《孟子章句》的時候,對此十一篇進行了甄別,他在《孟子題辭》中稱:“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爲正》(“正”一作“政”),其文不克不及弘深,不與內篇類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趙岐認爲《外書》系后世假托,棄而不注,遂使《外書》逐漸亡佚了。故《孟子》一書實存七篇,順次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趙岐作《章句》時,把七篇各分為上、下,遂成十四卷的情勢,流傳至今。
三、孟子的學說思惟與影響
性善論是孟子所有的學說思惟的基礎,更是其倫理品德和暴政學說的理論依據。值得留意的是,孟子所說的人道善,實質是指人具有爲善的能夠性。孟子認爲,一個人假如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爲了使人的“善性”能夠保留和擴展,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養性的工夫,如:“盡心”“居心養性”“寡欲”“求安心”“反求諸己”“養氣”等,這此中既蘊涵了他的認識論,也包括了他的品德哲學。
敦煌古寫本《孟子》(北年夜D224)
在孟子的暴政思惟中,凸起了“平易近”的位置。孟子認爲實行暴政有一些具體的辦法與途徑:(一)在經濟方面,起首要“制平易近之産”,以“恒産”來求得蒼生的“恒心”。其次,包養金額要使農以時,保護農耕,促進生産力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取于平易近有制”,“薄稅斂”以減輕蒼生的包養違法負擔。再次,要重視商業活包養一個月價錢動。(二)在軍事方面,反對兼并戰爭,主張仁義之戰。(三)在教導方面,要普及學校教導,使平易近“明人倫”。(四)在組織方面,要尊賢使能,使俊杰在位。(五)在文明娛樂方面,要與平易近同樂。此外,孟子的學說思惟中還有不少關于幻想人格培養的內容,如“人皆可以爲堯舜”“富貴不克不及淫,貧賤不克不及移,威武不克不及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傳頌千古的名言,對后人積極進取、培養高尚的幻想人格厥功甚偉。
“孟氏之儒”在戰國后期是一個相當活躍和頗具影響的學派,乃至后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慘遭“徒黨盡矣”的厄運。西漢孝文帝時,將《孟子》與《論語》《孝經》《爾雅》同等置傳記博士,《孟子》一度被立于學官,直至漢武帝時撤消資格。
到了東漢,人們對《孟子》一書比較重視,出現了多種研討《孟子》的專著,諸經通義也經常引《孟子》以幫助事理。
從魏晉南包養平台北朝到隋唐,孟子的影響日漸式微,連配享孔廟的資格都沒有。唐代韓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統”說,將孟子列爲先秦儒家中獨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從此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中唐以后,人們開始廣泛地把孔子和孟子的名字連在一路,合稱“孔孟”,“孔孟之道”的說法也開始風行起來了。
到了北宋神宗熙寧四年(一〇七一),《孟子》一書初次被列爲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台灣包養網,之后《孟子》一書升格爲儒家經典;元豐六年包養意思(一〇八三),神宗下詔封孟子爲“鄒國公”,這是孟子逝世后第一次獲得的正式封號,其后配享孔廟,享用人間的四時致祭。南宋包養俱樂部朱熹包養故事將《孟子》與《論語》《年夜學》《中庸》合爲“四書”予以“集注”,對孟子位置的進步影響極年夜。元朝至順元年(一三三〇),孟子被元文宗加封爲“鄒國亞圣公”。“亞圣”這個項目自東漢趙岐提出之后,直到元代才成爲正式封號,從此人們便習慣稱孟子爲“亞圣”,位置僅次于“至圣”孔子。
〔宋〕朱熹《孟子集注》
經過歷史的長期選擇,從漢到唐,從唐到宋,人們終于選擇了孟子。隨著孟子位置的進步,孟學終于與孔學融爲一體,成爲儒學和中國傳統文明的主流。儒家由孔子創立,得孟子而發揚光年夜。孟子作爲孔子的重要繼承人,他的思惟是“孔孟之道”的一個主要組成部門,不單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明的構成和發展發揮了宏大的感化,並且對今后甚至世界文明的發展也將産生深入的影響。
四、歷代主要《孟子》注本選介
歷代《孟子》研討著作不勝枚舉,限于篇幅,不克不及逐一介紹,只能從現存的著作中選擇幾種較爲常見且主要的代表性著作加以簡單介紹,其余則存而不論。
(一)趙岐《孟子章句》
趙岐的《孟子章句》是漢代《孟子》研討之碩果僅存者,全書七篇,各分上、下,凡十四卷,共計包養網評價二百六十一章,是完璧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孟子》注本,是以,它是研討漢代“《孟子》學”的獨一靠得住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趙岐(一〇八—二〇一),字邠卿,原名嘉,字臺卿,東漢末年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人。《后漢書》卷六四有傳。趙岐的注釋比較平直,較少附會,在訓詁方面保留了不少古義;尤其是他爲各章所作的章指,對后人懂得《孟子》幫助不小。
據《宋會要輯稿》《玉海》等記載可知,《孟子章句》之初度校刻在北宋真宗年夜中祥符五年(一〇一二),由孫奭掌管校勘,從當年十月開始,至次年四月完成,并送國子監鏤板,直至七年(一〇一四)正月刻成。可是這個版本并沒有流傳下來。據現代書目文獻記載,《孟子章句》之宋刻本,較具代表性的有南宋孝宗時蜀刻年夜字本、廖瑩中世彩堂刻本、福建書坊刻音注本,惋惜這三種版本也均已不存,古人只能依附翻刻本、影印本想見其臉孔。蜀刻年夜字本有《續古逸叢書》本及《四部叢刊》《師顧堂叢書》影印本等,廖瑩中世彩堂刻本則有宜興相臺岳氏荊溪家塾本與旴郡刊本兩種元代翻刻本,坊刻音注本則有japan(日本)室町時代翻刻本。
《續古逸叢書》影印宋蜀刻年夜字本《孟子》趙注
元旴郡重刊宋廖氏本《孟子》趙注
(二)孫奭《孟輔音義》
《孟輔音義》二卷,北宋孫奭撰。孫奭(九六二—一〇三三),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人。《宋史》卷四三一《儒林傳》有傳。據史載,宋真宗年夜中祥符五年(一〇一二)孫奭等奉詔校定《孟子》,又撰寫《孟輔音義》二卷。該書依仿《經典釋文》之體例,以東漢趙岐《孟子》注本爲據,對唐陸善經、張鎰、丁公著三家《孟子》注,尤其是張氏、丁氏二家注正訛補缺,以注音爲包養俱樂部主,兼有釋義、校勘。《孟輔音義》保留了唐宋之際趙注本的部門文字樣貌,對于校勘趙注本有著不成替換的版本價值。同時,此書保留了唐代有關《孟子》著作的部門資料,是研討《孟子》古注和中古時期音韻系統的主要書籍。
據史料記載,《孟輔音義》最早發行于北宋年夜中祥符七年(一〇一四),由國子監發行,雖宋本無存,但尚存明末毛扆汲古閣影宋鈔本,乃今朝所見之最早版本,今躲蘇州圖書館,爲《三經音義》合裝本,國家圖書館出書社二〇一九年出書的《蘇州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以影印。該本與蜀刻年夜字本《孟子》避諱上限雷同,很能夠是孝宗朝同時刊刻。
明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孟輔音義》
《孟輔音義》現存版本中,除了上述汲古閣毛鈔本外,另有清宮天祿琳瑯躲影宋手本、乾隆間《四庫全書》本、朱邦衡手校手本等;刻本則有康熙間《通志堂經解》本、乾隆間孔繼涵《微波榭叢書》本、韓岱云刻本、盧文弨龍城書院刻本、嘉慶間黃丕義士禮居影刻錢曾述古堂影宋鈔本、道光間許瀚校刻甘泉汪氏躲影宋本、咸豐間《粵雅堂叢書》本等。
清許瀚校刻本《孟輔音義》
(三)《孟子注疏》
《孟子注疏》簡稱《孟子疏》,別名《孟子正義》,是北宋見于著録的第一部《孟子》注本,也是最早立于學官的《孟子》注本。此書舊題北宋孫奭撰,據後人考證,約成書于南宋初年,是假托孫奭之名的僞作。盡管此書是一部質量不高的僞書,書中又有不少釋義錯誤,但年夜體上還是較爲平允通達和明白清楚的,且早在南宋時就已立于學官,作爲配套的經注之疏影響很年夜,在孟子學史上具有不成忽視的意義。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孟子注疏解經》
研討表白,諸經單疏版本,今朝可考者只要九種,而《孟子疏》不在這九種單疏之內。明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孟子疏》,是與注文合刻的越刊八行本《孟子注疏》。南宋紹熙三年(逐一九二),黃唐接任兩浙東路茶鹽司,繼後任續刻群經,遂有《孟子注疏》八行本傳世。其后又有建陽坊刻十行本,傳世者多爲宋刻元修本與元刻明修本,有名的南監本即屬于十行本系統。明嘉靖間,福建李元陽據南監本重刻,改作九行本,世稱“李元陽本”,亦稱“閩本”或“嘉靖本”;萬歷間又據閩本重刻,稱“北監本”或“萬歷本”;崇禎間,汲古閣毛氏據北監本重刻,稱“毛本”或“崇禎本”。由上可知,閩本、北監本、毛本一脈相承,以閩本爲祖;而清代武英殿本(簡稱“殿本”)祖述北監本,亦可以算是閩本旁系。此中,李元陽本作爲九行本的祖本,校勘精善,是十行本后、殿本之前的最佳本;毛本是清代最爲通行的版本,后來又有許多據毛本的翻刻本,已是混亂不勝,不克不及稱爲善本;殿本雖然稱善,惋惜流傳不廣。殿本之后,能夠稱爲善本的,當屬阮元于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掌管校刻的《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簡稱“阮刻本”。阮刻本所據藍本善,校勘精,問世后代替毛本通行于世,后來歷經重訂和翻刻,自成一個系統,流傳至今。中華書局一九八O年影印世界書局本成爲當代讀書人案頭必備之書。
明嘉靖李元陽刊本《孟子注疏解經》
明萬歷北京國子監刊本《孟子注疏解經》甜心花園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刊本《孟子注疏解經》
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孟子注疏》
(四)朱熹《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是宋人注釋《孟子》的代表作。朱熹(逐一三〇—一二〇〇),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別號紫陽師長教師、考亭師長教師等,本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年夜成者。《宋史》卷一八八《道學三》有傳。《孟子集注》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一部門,系其特別結撰、反復修正、歷時幾十年而成的著作,堪稱朱熹平生之學的精煉;而僅《孟子集注》一書中就選擇、采納諸家說解多達二十種擺佈,所以該書也是闡釋宋代表學思惟的經典之作,遭到后人的追捧,對后世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孟子集注》的說解較爲精當,尤其對《孟子》中許多抽象的哲學命題能夠把握此中的精華,用非常簡潔的文字把含義抽象復雜的內容解釋得清明白楚,這是前代注家所無法比擬的。當然,朱熹的注也有一些缺乏之處,如在名物考證與詞義訓詁等方面顯得較爲膚淺,但總的來看,朱熹的注釋還是比較嚴謹的,在數量衆多的《孟子》注本中還是佼佼者,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由于《孟子集注》是封建社會后期科舉考試的必讀教材,所以流傳至今的刻本甚多,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刻本,更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四書章句集注》最早于南宋紹熙元年(逐一九〇)在漳州發行,之后又有嘉定十年(一二一七)當涂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等。今朝較爲常見的版本有中華書局一九五七年出書的《四書集注》本與一九八三年出書的《新編諸子集成》本、岳麓書社一九八五年出書的《四書集注》本等。
《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嘉定十年當涂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孟子集注》
(五)焦循《孟子正義》
焦循《孟子正義》是清人“十三經新疏”的代表作之一。焦循(一七六三—一八二〇),字理堂(一作里堂),江蘇甘泉(今揚州江都)人。清代有名學者。嘉慶六年(一八〇一)舉包養dcard人,后棄科舉,寄跡疾在家十余年,博聞強記,于經、史、歷、算、聲韻、訓詁之學均有研討,尤精于《易》學。焦循自幼愛好《孟子》,早就有志重撰一部《孟子正義》。但由于秉承家學,潛心《易經》研討,平生年夜半精神萃于《易》學,直至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始編《孟子長編》三十卷,再編爲《孟子正義》三十卷,于二十四年(一八一九)成書,翌年即往世。《孟子正義》是爲趙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它以趙注爲基礎,廣搜清代學者考訂注釋《孟子》的結果凡六十余家,再加上本身所作的注釋匯編而成。該書一反唐人“疏不破注”之成例,在疏中多所發明,無論典章名物的訓詁,還是思惟義理的解說,都有不少超出後人的創說。該書征引詳博,考證精審,說理透徹,是《孟子》研討的集年夜成著作。不過,由于焦循對宋明理學存有偏見,是以在《孟子正義》一書中對宋明理學家解說《孟子》的觀點一概不收,可以說是該書的一個缺憾。
《孟子正義》凡三十卷,清稿前十二卷爲焦循病中手録,后十八卷爲其子焦廷琥、其弟焦征在他逝世后謄録,傳寫誤字未能在刊前校訂。此書流傳版本較多,但據後人研討表白,傳世刊本重要有兩個系統:一爲道光五年家刻單行本,后來的家刻《焦氏叢書》本及光緒二年衡陽魏綸先校印的《焦氏遺書》本,名稱雖異,實是統一版本;二是《皇清經解》的兩種翻刻本,即道光本與咸豐補刊本。今朝最爲常見包養管道的是中華書局一九五四年出書的《諸子集成》本與一九八三年后陸續出書的《十三經清人注疏叢書》本。此外,沈文倬師包養網dcard長教師以咸豐十年補刊本爲藍本收拾的點包養感情校本,堪稱善本,通行的版本則有中華書局一九包養條件八七年出書的《新編諸子集成》本及二〇一七年出書的《中華國學文庫》單行本等。
〔清〕焦循《孟子正義》
(六)楊伯峻《孟子譯注》
楊伯峻師長教師所著《孟子譯注》是現當代最爲通行的《孟子》新注本。楊伯峻(一九〇九—一九九二),原名楊德崇,湖南長沙人。少承家學,由祖父親自授讀古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后隨叔父、有名語言學家楊樹達師長教師學習,一九三一年又拜在國學年夜師黃侃師長教師門下,在《左傳》學、現代漢語語法、虛詞研討等方面造詣高深。平生著作頗豐,此中以《論語譯注》一書影響最年夜,曾在噴鼻港、臺灣屢次翻印,并被japan包養犯法嗎(日本)的兩所年夜學用作教材。《孟子譯注》是《論語譯注》的姊妹篇,該書包養網單次譯文清楚流暢,注釋包含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方法、歷史知識、地輿沿革、名物軌制和風俗習慣等,還對某些問題做了簡要的考證,在廣泛接收古今學者結果的基礎上,頗多個人新見。書末附有《孟子詞典》,與“譯注”相輔相成,成爲古漢語教學與研討領域中不成多得的一年夜財富。
《孟子譯注》(全二冊)由中華書局第一版于一九六〇年一月,支出《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該書一經問世,便遭到海內外研討者和廣年夜讀者的追捧,成爲最爲通行的譯注本,至二〇〇〇年玄月即已重印十二次,印數達到二十二萬擺佈。進進二十一世紀,該書又屢次重印,并曾修訂支出岳麓書社出書的《國學基礎叢書》。二〇一六年六月中華書局盛大發布典躲版一冊,頗便于閲讀與檢索。
楊伯峻《孟子譯注》
《孟子趙注》系“十三經古注”收拾系列之一,此次收拾,《孟子》經文與注文以影宋蜀刻甜心寶貝包養網年夜字本爲藍本,孫奭《音義》則以清許瀚校刻本爲藍本疏散録進。全書按收拾統一請求施加標點,文字校勘力圖接收最新結果。限于學力,此中取舍或有不當,不成防止會有錯誤與漏校,敬請讀者批評斧正。
謝秉洪
二〇二三年玄月四日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