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还是“延查甜心包養網安红”_中国网

延安苹果红了,老区百姓笑了!

“苹果红哩,油菜绿,总书记来到我们果园里……”10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在果园里忙着将红彤彤的苹果采摘装框,腰酸得直不起来,嘴里的歌却一直没停下,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

“去年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这个位置跟我们亲切交流,还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就像亲戚来了一样,称赞我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了我们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赵永东自豪地说。

“今年我想对总书记说,我们的苹果又丰收了,不仅产量高,价格也好,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日子过得像这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尝到了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今年3月,67岁的赵永东把在外做生意的大儿子赵伟也叫回来种苹果。头脑灵活的赵伟通过“种养循环+直播电商”模式,把家里的苹果种植规模扩大了不少,赵永东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在南沟村考察时,望着漫山遍野的红苹果和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殷殷牵挂,切切嘱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革命老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对延安市委、市政府带领200多万老区人民弘扬延安精神,依托自然资源,久久为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包養網脱贫致富的充分肯定。

一颗颗从黄土高原山上“走出”的小苹果,不仅畅销“北上广”,还香飘国外、“七上太空”。延安苹果咋就这么“红”?日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一行来到延安,进果园、访农户、到企业,努力探求延安市全面推进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密码和创新启示。

红了日子——

咬定目标,代代传承,立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延安苹果实现从“脱贫果”变“致富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产业富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调研中谈及最多的话题,延安苹果产业的发展,也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丰收时节,来到延安市最早栽种苹果的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只见数百亩果园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像红云、似晚霞,空气中全是苹果的香味。

看着成熟的苹果挂满枝头,阿寺村村民李榜田不禁发出感慨:“这些‘红蛋蛋’,真是把人救了。”

曾经,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洛川塬上,粮食亩产只有三十多公斤。据《洛川县志》记载,在当时陕西境内近百个县城中,“惟洛川名最不著”。

“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穿的补丁踏补丁,盖的被子大窟窿。”这首顺口溜所描述的便是洛川人过去的艰辛生活。

改变是从1947年阿寺村农民李新安种下6亩7分地苹果树开始的。

站在阿寺村村口两棵“功臣树”面前,李榜田给我们讲起了洛川与苹果结缘的故事。

“为啥叫‘功臣树’?因为它是李新安老先生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来的,历经磨难,终于在洛川塬上建起了第一个苹果园,成为苹果种植第一人,咱延安苹果都源自于此。”

“李新安栽树的时候,没人看好。李新安的二伯说,你栽的这‘干柴棒棒’能干啥,转天就到地里把树给拔了。李新安说,这将来都是发财树、致富树。”

就这样,200多棵苹果苗在洛川塬上扎下了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陕北大地的面貌。

1959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同志品尝到了李新安邮寄到北京的洛川苹果,他叮嘱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洛川”,信中说,洛川县栽植苹果,这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

李新安的敢为人先,也让延安干部群众认识到这片黄土地适宜苹果种植的神奇魔力。

“平均海拔1100米,土层深厚、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大气、水资源洁净,无工业污染源……”20世纪70年代,洛川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包養平台推薦认定为完全符合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之一。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者,她让延安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最甜脆的苹果。

靠山包養吃山,因果兴业,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不断摸索,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举数百万延安人之力,合力开启了“小苹果”向“大产业”的进阶之路。

“在1985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我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立100万亩苹果基地的决定。”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安南部的洛川、黄陵、富县、宜川、宝塔5个县区建起了百万亩苹果基地,当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延安苹果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降雨量和气温发生变化,延安苹果继续向北推进,产业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2013年,延安实现了全市13个县区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陕西第一,全国仅有。”路树国告诉记者。

70多年过去了,李新安当年种下的两棵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延安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阿寺村,已包養網心得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第一村”。“群众95%的收入都来源于苹果产业。就拿今年的情况来说,人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保银介绍。

曾经贫瘠的洛川塬,种出了满塬“金苹果”。“多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将苹果产业做成了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生产,农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去年,洛川县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全县89%的果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19.7%,增幅全省第一。”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

现如今,全国每10颗苹果中,就有一颗产自延安;全世界每20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截至2022年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1万亩,产量超过430万吨,约占世界的1/20、中国的1/10,成为全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一颗小小的苹果,背后连着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苹果产业产值占延安市GDP的6%,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1%。全市共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其中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今年,延安市出台了《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期望通过3年的时间,实现延安苹果产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7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在延安建设成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汉平说。

红了品质——

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延安苹果实现既“好看”又“好吃”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专门走进当年和他并肩劳动过的伙伴、65岁村民张卫庞的苹果园。总书记希望延川能好好地把这个产业搞起来,让农民尽快过上好生活。

时隔8年,梁家河山上的果园已焕然一新,高科技和数字化的“新农具”成了果园的标配,建成了技术集成化、栽培生态化、管理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和果品可溯化“六化一体”的智慧果园,成为延安现代化、智能化示范推广基地的重要标杆。

苹果是大自然对延安的馈赠,把苹果种好,种到极致,是老区人民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坚决落实,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延安智慧”。

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昌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基地,果园里长满了厚厚的“杂草”。按照过去的种植习惯,果农肯定会把草拔得干干净净。

面对记者的疑问,合作社理事长马文昌解释:“这是现代化技术,草都是我们专门种的,不但不会拔,还要旋到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让苹果更好吃。”

“人养草,草养地,地养树,树结果,果养人。”果园生草的循环模式蕴含着大学问。“对于恢复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污染,节省投资极为实用。”马文昌说。

在安塞区南沟村现代化矮化密植果园里,果树套种油菜,提升着土壤的有机质。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说:“套种油菜3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26%,果园产量平均提高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升19%,实现了以地养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园产能提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塞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三品一标’工程实施,推动苹果产业从规模扩张彻底向抓管理提升转变,推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安塞区委书记曹振宇介绍。

为了让好土地种出好苹果,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在黄土地上孜孜以求,推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果树革命”。

过去苹果树都是乔化栽培,栽植密度很大,果园密不透风,果实品质难以提高。于是,在21世纪初,延安市便开启了一次“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四项关键技术推广,让苹果生产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近几年果园老化和劳动力紧缺,延安市不断推进园艺创新,探索出一套高土高原“3332”旱作密植高效栽培模式,再次推动延安苹果迎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据宝塔区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主任孙延飞介绍,“3332”模式通过“三强树势、三肥匹配、三项管理、两法蓄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区域年降雨不均、土壤瘠薄肥力差、果树挂果迟等苹果生产的“卡脖子”问题,为渭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种植有了升级版,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延安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圈粉无数。

瑞阳、瑞雪、秦脆、秦蜜……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在洛川苹果科技创新中心,4000份苹果种质基因和全世界600个优质苹果新优品种“备份”于此,通过更多优系品种的推广,让延安苹果产业有了不断更新迭代的“芯”动力。

多年来,延安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总结形成适合当地特殊条件的栽培集成技术,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先进适合的种植技术完美结合,让延安苹果“好吃”的口碑更有底气,更有市场。

今年5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延安苹果又一次随航天员去了“天宫”。这是延安苹果第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

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的飞天苹果认证基地,宝塔区副区长野根利表示,能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这让延安苹果的品质得到充分验证和肯定,延安持续多年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让苹果更好看、更好吃、更营养、更安全。

2012年至2022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315.4万亩增至331.6万亩,产量从260万吨增至431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依托苹果产业,10年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提高到15237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好大自然的馈赠,却又不过度索取,这是延安人民的处世智慧,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回馈。

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延安市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绿色之路。昔日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因为苹果产业披上了绿装,300多万亩苹果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红了产业——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品牌化营销,延安苹果实现既“种得好”又“卖得俏”

延安发展苹果产业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创新的管理技术,造就了延安苹果“好吃、好看、营养、安全”的独特品质。

苹果种得好,但如何卖得俏?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总书记格外重视,并指出了“土特产”如何“闯市场”的关键。

走进延安自然搭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彤彤的苹包養網果在工人的有序配合下,沿着智能选果流水线稳稳滚动,经过“外查”“内透”的“体检”后,分头“跑”向不同的包装线。

“进入分选线的苹果,先对苹果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筛选,接着通过X光机,透视苹果内部,精准淘汰碰伤、干疤、霉心病等‘问题果’,每一颗苹果都要从不同角度拍摄21张照片供数据分析,严苛程度堪比‘选美’。”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孙栋琪告诉记者。

过去卖苹果,都是果农在田间地头根据苹果个头大小,简单分装后卖给商贩。好的“论斤卖”,差的“论堆卖”。而如今,经过智能分选线分级分类后,每个苹果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进行“追根溯源”,精挑细选的好苹果在市场上“论个卖”,让每一颗苹果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在延安市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了智能化分选,还有2.3万吨容量数字化智能气调库,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物理保鲜工艺,贮藏参数的调控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避免人工控制的间断性对贮藏环境造成的波动。

“我们从苹果的采收到销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冷链系统,使果品始终维持一定的低温,确保果品质量的高度一致,智能仓储让苹果贮藏期可达10-12个月,实现一年四季无间隙供货。”该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随着苹果储藏设施的全面升级,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

“以前在高速路口推个架子车卖,把人都冻透了也卖不上几个钱。现在苹果下来后直接存在气调库里,不论啥时候出库,苹果都像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好吃。”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果农冯永红说。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数字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如今延安苹果已成为中高端市场的“宠儿”,在北上广深等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以上,还远销阿联酋等国外高端市场,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近年来,延安市瞄准产业链后端做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在苹果采收后的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精深加工等环节上下功夫,加速推进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让“小苹果”精准对接“大市场”,全面提升延安苹果产品附加值。

——坚持苹果产业首选定位,持续出台扶持政策,2017年以来,延安市财政累计投入3.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0.6亿元,投放苹果类贷款200多亿元,探索推广“期货+保险”模式,统筹市级衔接资金2亿元配置果园气象监测装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加快实施产地分拣、预冷入库、装备提升等为重点的产业后整理战略,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占全省的62%,小时选果能力达355吨,全市冷藏气调库储能162.8万吨,配置冷运车115辆,建成果品产地乡村集散销售市场71个,基本实现了苹果采后精细分选,有效保障了周年供应,实现了错峰销售,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苹果质量追溯全覆盖。

——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国家级果业龙头企业3家,建成苹果加工企业29家,精深加工能力56.4万吨。发展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工企业141家,国内最先进防雹网厂、西北最先进纸箱厂落户延安,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西部最大的农资城、全国唯一的苹果城和苹果博览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推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支持企业、合作社与果农开展契约式、股权式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果农”利益联结体102个,带动果农1.4万户,苹果全产业链年提供就业岗位32.5万个。大力发展“果园+文化+旅游”,开展果树认领26.97万株,建成果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2022年,全市苹果产值240.5亿元、增长9.8%,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29元,苹果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苹果产业。

“下一步,延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三产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积极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科技人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加快建设研发、检测、会展‘三大平台’,全面贯通苹果产业和食品、化工、造纸、装备、物流、果旅产业,加快建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蒿慧杰表示。

(采访组成员:杨志华 申保珍 郭少雅 胡明宝)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