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荀子姓名新考——聊包養網心得對傳統避諱說的從頭考核

荀子姓名新考

——對傳統避諱說的從頭考核

作者:曹景年

來源:作包養甜心者授權 儒網 發布

          原載《德州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八月廿八日庚寅

          耶穌2020年10月14日

 

摘要:荀子常見的兩個稱呼是荀卿和孫卿,傳統避諱說認為漢人為避漢宣帝劉詢諱故改荀為孫。清代以來,對此說提出質疑并產生三種新觀點,一是認為荀、孫是單純的音同通用關系,二是認為荀、孫都是姓氏,戰國之后混用,三是認為荀子本姓孫,荀是司馬遷據其鄉音所改。此三種說法都有其困難和偏頗處。通過研討荀卿、孫卿兩個稱呼在漢人文獻中的應用情況,發現荀子本稱荀卿,是劉向校書時為避諱改為孫卿,東漢初的學者多襲用此稱,東漢中后期學者又自覺改孫卿為荀卿。最后考核了荀子名字的卿、況二字,認為并不是一為名一為字,而只是音近通用關系。

 

關鍵詞:荀子;荀卿;孫卿;避諱;姓名;劉向

 

荀子被稱為先秦學術的集年夜成者,但關于其姓名這樣基礎性的問題,學界仍未達成分歧意見。在古書中荀子又稱孫卿、荀卿、孫況、荀況,那么其本姓究竟是荀還是孫,荀與孫、卿與況究竟是什么關系,有良多種觀點。傳統見解認為荀子本姓荀,漢人為避漢宣帝劉詢諱而改荀為孫,唐人司馬貞、顏師古、楊倞等人主張這種說法,一向到清代沒有異議。清代顧炎武開始懷疑避諱說,之后出現了良多新解釋,從而使荀子的姓名問題更增添復雜化。假如撥開紛紜的爭論,回歸原始文本,不難發現關于荀子姓名問題的本相。本文擬起首對各家說法逐一評說,然后從原始文獻著手剖析荀子姓氏的變化歷史過程及其本相,最后略談卿與況之關系,缺乏之處,還看方家指教。

 

一、荀子姓氏諸說平議

 

關于荀子姓氏之荀與孫的關系,除了避諱說之外,還有三種見解,但是假如對這三種說法進行仔細剖析,都不難發現此中的問題。

 

(一)單純的音同通用說

 

由于荀與孫二字古音接近,有些學者就認為它們不過是單純的音同通用關系,與避諱無關。如顧炎武說:“《楚元王傳》‘孫卿’,師古曰:荀況,漢以避宣帝諱改之。按漢人不避嫌名,荀之為孫,如孟卯之為芒卯,司徒之為申徒,語音之轉也。”[1]1538謝墉也持此觀點:“考漢宣名詢,漢時尚不諱嫌名,且如后漢李恂與荀淑荀爽荀悅荀彧俱書本字,詎反于周時人名見于載籍者而改稱之?若然,則《左傳》自荀息至荀瑤多矣,何不改耶……蓋荀音同孫,語遂移易。”[2]1234二人都認為荀與孫僅僅是音同混用關系。劉師培在認同這一說法的基礎上,進一個步驟補充了相關證據,他說:“孫者,荀字之轉音也,唐人不察,以為‘荀’字作‘孫’,由于諱漢諱,又以‘卿’為相尊之稱,此年夜誤也。近謝氏墉以為‘荀’音同‘孫’,語遂移易,其說近確,惟未得確證,今者,《論語·鄉黨篇》‘恂恂如也’,漢劉修碑‘其作于鄉黨,遜遜如也’。孫,即古‘遜’字,此即荀、孫古通之證。”[2]1186劉師培舉出了漢代遜、恂二字通用的例證,似乎更進一個步驟證明了荀、孫二字的音同通用關系。

 

這一說法反駁避諱說的重要來由是漢人不避嫌名。筆者按,前人的避諱方式雖然紛繁復雜,但基礎上可分為兩年夜類,一類是避字音,如避劉邦的“邦”音,用同義的“國”取代,避李世平易近的“世”音,用“代”取代。一類是避字形,如避玄燁的“玄”,用“元”取代,或對原字進行改革,如加減筆畫等。避音的,往往取同義的字取代,避形的,往往取同音的字取代;避音,重要是在口頭語言中避,而避形重要是在書面語中避。這是兩類避諱方式的重要分歧之處。其實考核避諱的最後來源,應該還是來自避音,因為在上古時代書寫并不發達,避諱重要是請求人們在言談中盡量避開那些先祖、先君的名諱,到后來文書發達才漸漸開始避字形。漢人近古,故其避諱情勢,也多以避音為主,如避“邦”為“國”,避“恒”為“常”,避“徹”為“通”等等。但由于著作講學等學術活動的慢慢擴年夜,避字形的現象也開始產生,如司馬遷在《史記》行文中,為避其父“談”的名諱,而將趙談改為趙同,張孟談改為張孟同(當時談、同二字音近或音同)。而所謂嫌名,據《禮記·曲禮上》云:“禮不諱嫌名。”鄭玄注:“嫌名,謂音聲附近,若禹與雨,丘與區也。”假設一個人名“禹”,則連同音的“雨”都不克不及叫,雨就是禹的嫌名。可見,所謂“避嫌名”本質上是避字音。但是,“荀”之與“詢”,雖然可以算得上是嫌名,但“孫”本來就跟“荀”、“詢”字音附近或雷同,則“孫”字也可以說是“詢”的嫌名,是以,假如說“荀”為避“詢”的諱改為“孫”,這最基礎就不是避嫌名,因為避嫌名自己就是避字音附近,現在又找一個音近的字來避,這還叫避嫌名嗎?但也不是完整的避字形,因為它只是避了與“詢”字形附近的“荀”字,而不是避“詢”字自己。是以,以“漢人不避嫌名”來否認“孫”與“荀”是避諱關系顯然是難以成立包養網站的。

 

但是,漢人并非沒有避嫌名的情況。據錢穆師長教師考證,劉歆更名劉秀,就是為了避漢哀帝劉欣的諱,他說:“哀帝名欣,諱欣曰喜,歆之更名,殆以諱嫌名耳,宣帝名詢,兼避洵、荀,改荀子曰孫子。”[3]83黃復山師長教師在《東漢讖緯學新探》一書中也認同這種見解[4]26。不過錢師長教師認為改荀子為孫子是避嫌名,那是把嫌名的含義擴年夜化了,即懂得為“音附近”或“形附近”的字,那么,就前者說,“雨”是“禹”的嫌名,避嫌名“雨”則可改為與“雨”、“禹”聲音分歧的字;就后者說,“荀”是“詢”的嫌名,避“荀”字可改為與“荀”、“詢”字形完整分歧的字(如孫),這般,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是避嫌名了。可見,西漢時期確實已經有避嫌名的情況出現了,“荀”之避“詢”為“孫”,其能夠性是存在的。關于劉師培所舉“遜”、“恂”二字通用的例證,只能說明這兩個字音同,存在通假現象,卻不克不及證明“荀”必定不是因為避“詢”的諱而改為“孫”。是以,這種說法的證據并不充足。

 

(二)荀、孫都是姓氏,二者混用說

 

清人胡元儀的《郇卿別傳》認為:“郇卿名況,趙人也,蓋周郇伯之遺苗。郇伯,包養條件公孫之后,或以孫為氏,故又稱孫卿焉。”[2]1234他認為“孫包養平台”與“荀”都是姓氏,二者同源,只是因為戰國之時姓氏比較混亂,故或稱“荀”,或稱“孫”。但是這種說法也并沒有堅實的證據,近人江瑔即曾反駁這種觀點說:“古者姓之外有氏,氏所以別子孫所從出,然未有一人而有二氏者…若謂人有二氏,奚為二氏必為音近之字耶?”長期包養[5]58

 

古人鐘克萬卻是認同此說,他還進一個步驟列舉了一些證據[6]。第一,《隋書·經籍志》載:“孫卿子十二卷。楚蘭陵令荀況撰(原注:梁有《王孫子》一卷,亡)。”鐘認為注中的《王孫子》一書也是荀子作品,“王孫”為“公孫”之誤。第二,鐘認為《荀子·強國篇》中的“公孫子曰”之公孫子,就是《隋志》的王孫子,所以,荀子又稱公孫子,公孫是他的另一個姓氏。筆者按,此說有誤。《王孫子》一卷,《漢書·藝文志》有著錄,云:“《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此即《隋志》所言“梁有”之《王孫子》,擺列遠在《孫卿子》之后,可見此書與《荀子》并無糾葛。鐘氏因其在《隋志》中附于《孫卿子》后面,便以為是荀子作品,實是不知《隋志》體例。《隋志》常在註釋書名之后附錄一些梁有今亡的書目,這些附錄與註釋所列的書年夜部門都有關系,但也有沒關系的,只是因為時代接近,或書的內容、體例類似,甚至僅僅是名稱類似而放在一路,并紛歧建都是統一人著作。例如子部有“《新論》十卷,晉散騎常侍夏侯湛撰”,其下小注載有“梁有《楊子物理論》十六卷,《楊子年夜元經》十四卷,并晉征士楊泉撰;《新論》十卷,晉金紫光祿年夜夫華譚撰;《梅子新論》一卷。亡。”小注中的幾部著作,都與夏侯湛的《新論》無關,只是因為書名或內容類似,故附注在《新論》之下。同樣,《王孫子》之附注在《孫卿子》書下,也能夠是這種緣由,并不克不及由此認定《王孫子》便是荀子的作品。別的,《強國篇》中的“公孫子”是誰學界并無定論,楊倞認為是齊相,羅焌、楊寬二師長教師認為是公孫固[7]806,后說提出了詳密的論證,較為可托。可見,鐘氏的說法也站不住腳。所以,關于荀、孫都是姓氏而混用的說法,還是有很年夜商議余地的。

 

(三)“孫”為本姓,“荀”為司馬遷因其鄉音所改

 

古人廖名春師長教師持此說。他起首否認了避諱說:“因為漢代不諱嫌名,而‘詢’之與‘荀’,剛好是字形、意義分歧而僅讀音雷同的所謂嫌名。《史記》直書‘荀卿’;《說文》避諱不及‘荀’字;《漢書·古古人表》列有荀息、荀林父、荀訴、荀尹、荀瑩、郇侯等人,《地輿志》則載有旬町、旬陽等地名。由此可見,唐人避諱說并不成信。”[8]10-11進而,他認為荀、孫為同音通用字,從秦漢古籍稱荀子為“孫卿”遠較“荀卿”為多,認為“孫”應該是本字,即荀子本姓孫,為衛國孫氏之后,并引《元和姓纂》卷四“魂”韻“孫氏”條云:“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楚令尹孫叔敖及荀況并為孫氏。”他說:“荀子既為趙人,又為孫氏,符合邏輯的解釋,他最能夠系出自衛令郎惠孫之后,是由衛進趙的衛國人。”[8]13又因司馬遷《史記》凡提到荀子全稱“荀卿”,廖師長教師以為司馬遷的方音中荀、孫音同,于是以荀代孫[8]14。總之,廖師長教師認為荀子本姓孫,荀來自于司馬遷的改動。

 

廖氏之說有以下幾個包養女人疑問不易解決。起首,僅憑秦漢古籍用例幾多說荀子本姓是有問題包養網推薦的,更要考校其具體用法與靠得住性若何,正好像魏晉至宋多數人認同《古文尚書》是真,但其書經后人考證并非真的一樣。第二,廖師長教師認為荀子本姓孫的最無力的證據是《元和姓纂》“孫氏”條,但同書“荀氏”條下卻說:“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國為氏,后往邑為荀,晉有林父,生庚,裔孫況。”[9]374這里又認為荀子為郇侯之后,姓荀。可見《元和姓纂》對荀子姓氏來源自己就有分歧說法,并不克不及完整斷定“孫氏”條正確而“荀氏”台灣包養網條錯誤。廖氏是先假設了孫氏條正確,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假設荀子祖先由衛進趙,及司馬遷改“孫”為“荀”,基礎既然不穩,其一連串的假設,也便難以令人佩服。第三,假如司馬遷所見的《荀子》書中滿是白紙黑字的孫卿,他又何須僅因音同而擅改別人姓氏?《史記》中姓孫者多矣,如孫武、孫臏等,他為何不改?並且用荀者非僅司馬遷一人,《鹽鐵論》就屢次稱荀子為“荀卿”。別的,荀子本姓荀,出晉國荀氏之后,而非衛國孫氏,除了上引《元和姓纂》“荀氏”條,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也有此類記載。可見,廖師長教師認為孫是本姓,荀是司馬遷所改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綜上所述,荀子姓氏的三種新說法,都各有其困難地點。

 

二、荀子姓氏或系劉向所改

 

為徹底搞明白荀子的姓氏問題,筆者對秦漢古籍中關于孫、荀的用法進行了詳細調查,結果如下:

 

書名

 

年月

 

用荀

 

用孫

司馬遷《史記》[一]

 

漢武帝

 

10+

 

0

桓寬《鹽鐵論》

 

漢宣帝之前

 

3

 

1[二]

《荀子》

 

劉向編定

 

1[三]

 

20

《戰國策》

 

劉向編定

 

0

 

6

《七略別錄》

 

劉向、劉歆著

 

0

 

20+[四]

《新序》

 

劉向編定

 

0

 

6

《說苑》

 

劉向編定

 

0

 

3

揚雄《法言》

 

西漢末

 

0

 

2

王充《論衡》

 

東漢初

 

1[五]

 

7

班固《漢書》

 

東漢初

 

0

 

10+[六]

王逸《楚辭章句》

 

東漢中期

 

0

 

1

應劭《風俗通》

 

東漢中早期

 

0

 

10+

王符《潛夫論》

 

東漢中期

 

1

 

0

荀悅《申鑒》

 

東漢早期

 

1

 

0

荀悅《前漢紀》

 

東漢早期

 

3

 

0

徐干《中論》

 

東漢早期

 

6

 

0

附注:

 

[一]《史記》之前,稱“孫”者另有《韓非子》與《韓詩外傳》。《韓非子·難三》稱“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此說與荀子年世不符,故未必可托。《韓詩外傳》一則故事稱荀子為“孫子”,內容與《戰國策》所引基礎分歧,其能否《韓詩外傳》原文仍有疑問,故不納進討論。

 

[二]《毀學篇》3例,《論儒篇》1例。從全書統一的角度看,《論儒篇》的“孫卿”似原應作“荀卿”,“孫卿”為后人所改。

 

[三]“荀卿”1例,見《強國篇》“荀卿子說齊相曰”一句。王天海《荀子校釋》載盧文弨曰:“此七字元刻無,從宋本補。”孫詒讓曰:“以全書文例校之,荀當為孫耳。”但王天海按語云:“此七字非只元刻無,今本舊刻除宋浙本外,諸本皆無。”[2]657可見,從版本角度看,此句要么是后人所增,要么此中的“荀卿”本應作“孫卿”。

 

[四]今存的《孫卿書錄》、《戰國策書錄》以及《漢書·藝文志》(存《七略》大要)中觸及荀子者,全作“孫卿”。鐘克萬說:“劉向在《戰國策序》中說:‘故孟子荀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不避用荀卿,也說明荀卿能夠在劉向本中存在。”[6]按《戰國策書錄》此語本作“孫卿”而非“荀卿”[10]30,在《戰國策》最早的版本剡川姚氏宋刊本即作“孫卿”[11]1196。又《左傳正義》敘《左傳》授受時引劉向《別錄》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鐸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包養條件荀卿;荀卿授張蒼。”(《經典釋文·序錄》略同,但文字頗有異同)似劉向《別錄》有效“荀卿”者,但唐人言荀子已多稱“荀”而不稱“孫”,觀《隋書·經籍志》書名為《孫卿子》,作者卻署為“荀況”可見。《左傳正義》引《別錄》并非逐包養意思字抄寫,而是意引,其以當時風行之“荀包養平台卿”,改《別錄》之“孫卿”,亦不無能夠。且劉向不成能其它各處都言“孫卿”,唯此言“荀卿”。

 

[五]1例作“荀孟之徒”(《對作篇》),疑受《史記》影響,從《論衡》其他篇章可知王充對《史記》很是熟習。

 

[六]《漢書》有一例作“荀卿”,是《司馬遷傳》中直接抄錄的《史記》目錄中的“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故可疏忽。

 

通過以上用例的考核,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荀子姓氏有兩次改動。第一次年夜致以劉向為分界點,此前的文獻,如《史記》、《鹽鐵論》都作“荀卿”,此后的文獻作“孫卿”。第二次是從東漢中后期開始,“荀卿”的稱呼又開始恢復。先來看第一次改動。

女大生包養俱樂部

 

《史記》作于漢武帝時,《鹽鐵論》所記載的鹽鐵會議在昭帝時。《戰國策》、《新序》、《說苑》、《荀子》以及《別錄》等,都經劉向編定,而這些書中,凡荀卿皆一概都作孫卿。是以,我們不得不懷疑“荀卿”改為“孫卿”,是劉向校書時所改。從劉向所作的《孫卿書錄》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對比中,我們對這種改動痕跡可以看得更明顯。《孫卿書錄》許多詞句直接抄自《列傳》,可是卻將原文的“荀”一概改為“孫”,對好比下:

 

例1

 

《列傳》: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

 

《書錄》:孫卿,趙人,名況。是時,孫卿有秀才,年包養一個月價錢五十始來游學于齊。

 

例2

 

《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年夜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書錄》:至齊襄王時孫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年夜夫之缺,而孫卿三為祭酒。

 

例3

 

《列傳》: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書錄》:齊人或讒孫卿,孫卿乃適楚,楚相春申君以為包養app蘭陵令。

 

例4

 

《列傳》: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年夜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品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書錄》:孫卿卒不消于世,老于蘭陵,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年夜道而營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品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葬蘭陵。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史記》底本作“荀卿”的句子,在劉向筆下全變成了“孫卿”,這般整齊劃一的變動,顯然用筆誤、通假等是很難解釋得通的。別的,從《史記》凡提到荀子全作“荀卿”看,在司馬遷時代,荀子之名為“荀卿”應該沒什么異議,並且其所見的《荀子》原書,應該也作“荀卿”,但我們明天所見的經劉向校訂的《荀子》書卻全為“孫卿”。司馬遷為太史令,“全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皇家書庫里后來為劉向所校的《荀子》原書他確定能看到,為什么與劉向所見這般迥異?我們只能推測是劉向自己作了手腳。劉向對《荀子》一書的重編是周全性的,是將皇家書庫中各種版本的《荀子》手本進行從頭收拾編次而成,幾乎成了包養甜心網一本新書,所以稱之為《孫卿新書》。而恰是在重編《荀子》一書時,他將《荀子》書中但凡“荀卿”的處所全改成了“孫卿”。不單是《荀子》本書,在劉向校讎的其它書中包養行情,凡觸及“荀卿”的處所,也年夜都變成“孫卿”,如《戰國策》、《說苑》等。

 

由于劉向校訂的《孫卿新書》在后來的流傳中成為定本,東漢初年的學者讀到的都是這個版本,所以他們談到荀子,眾口一詞都是“孫卿”,如上表所列王充、班固、應劭、王逸等人,且應劭《風俗通》中觸及荀子的一段話,幾乎全抄劉向的《孫卿書錄》,尤為顯見。是以,劉向之后的一段時期,孫卿的稱呼成了主流,而《史記》的荀卿稱呼,反而很少被學者留意。這種現象有必定的文明佈景,由于《史記》觸及到漢朝的歷史,屬于具有某種保密性的著作,在西漢和東漢初期流傳甚少,普通的讀書人是看不到的,而《荀子》作為子書,應該隨處可見,故而《史記》之荀卿,遠不如劉向所校的《孫卿新書》流傳之廣,影響之年夜。為進一個步驟確認以上推斷,我們再以《史記》與《漢書》為例,作一個風趣的對比。

 

《史記·儒林列傳》: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甜心花園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包養軟體

 

《漢書·儒林傳》:至于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眾所周知,《漢書》內容抄《史記》者甚多,此句無疑是班固抄襲《史記》包養違法而來,但別的話沒變,卻單單將“荀卿”改為了“孫卿”,可見,在班固的印象中,“荀卿”就應該寫作“孫卿”,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劉向改“荀卿”為“孫卿”,對東漢學者的影響是多么年夜。但風趣的是,班固作《司馬遷傳》,幾乎全抄《太史公自序》,不過其所抄錄的《史記》目錄中的“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卻沒有改動。

 

既已證明“荀卿”之為“孫卿”乃是劉向所改,那他作這般改動的緣由是什么?傳統的避諱說無疑是最有能夠性的一種解釋,簡單的音同通用或荀、孫皆為姓氏等,都欠好懂得,假如是通用,劉向直接沿用司馬遷的荀卿好了,又何須費心往改動,並且還改的這般徹底干凈?不過,對劉向的這台灣包養網種避諱改字行為,不成擴年夜化和凝結化懂得,就像前文所引廖名春師長教師所認為的,凡劉向所見到的古書,甚至東漢時代的一切古書中的荀、詢字全都應改為孫。因為劉向改荀卿為孫卿是有特別佈景的,即他校完《荀子》書后要將清稿呈給天子御覽,還要寫一篇《書錄》給天子看,無論是《書錄》還是《荀子》書中,都有大批顯眼奪目的“荀”字,這顯然很不難讓人聯想到駕崩不過二三十年的台灣包養漢宣帝的名諱“詢”,是以才要在字形方面避宣帝的諱,不吝改“荀卿”為“孫卿”,而后旁及其它相關的《書錄》和典籍(如《說苑》中援用《荀子》的一些段落)。但他并沒有對一切古籍中的一切“荀”字進行全改的動機,對于其他經史諸書如《左傳》中常見的荀、詢字,因在上書中基礎不觸及這些字,並且也多淹沒在沉重的簡牘中并不顯眼,故未必所有的逐一改動。而東漢初期學者只是不自覺地沿襲了劉向的改動,未必也是出于避漢宣帝名諱的考慮,所以他們外行文中除“孫卿”之外,也并沒有有興趣避諱“荀”字。

 

又據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正》云:“漢宣帝名詢,當時改荀為孫,以避上諱,故劉向校荀卿書謂之孫卿子。”[12]95這里雖然也認同避諱說,但認為改荀為孫,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廣泛行為,即凡姓荀者皆改為孫,劉向只是順從了這一行為罷了。這也是有其能夠性的,不過由于資料匱乏,我們至今尚未看到當時荀姓改為孫姓的其它資料記載,所以,現在只能確認今朝文獻中的“孫卿”,應是劉向所改。

包養sd

 

三、東漢中后期荀子恢復荀姓

 

到東漢中后期,《史記》的影響力慢慢擴年夜,隨之“荀卿”之稱漸漸普及,將“孫”改回“荀”的行動,在學者中開始風行起來。

 

上引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正》云:“(荀子)十一代孫遂,居潁川,復本姓。遂生淑,字季和。”[12]95鄧書的記載與《后漢書·荀淑傳》的記載可彼此印證:“荀淑字季和,潁川潁陰人,荀卿十一世孫也。”荀遂為東漢中期人,鄧書認為到荀子十一世孫荀遂的時候,就恢復了本姓,這是從漢宣帝時荀姓全改為孫的觀點說的,但包養網ppt也反應了東漢中期以后“荀卿”的稱呼又開始風行起來。荀悅(148-209)是荀淑的孫子,他在其流傳至今的著作《申鑒》、《漢紀》中,對于其先祖荀子,已全改稱荀卿,並且這種改動有明顯的痕跡可查。我們且以《漢紀》為例。據《后漢書·荀悅傳》,荀悅作《漢紀》的緣由是:“(漢獻)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包養管道給筆札。”可見,《漢紀》是荀悅在包養網心得《漢書》的基礎上刪繁而成,《漢紀》與《漢書》有明顯的承繼關系。可是,在《漢書》用“孫卿”之處,《漢紀》則所有的改為“荀卿”。

 

例1

 

《漢書·楚元王傳》:楚元王…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

 

《漢紀》卷九:初。魯有穆生及申公白公。皆與元王俱學詩于浮丘伯。浮包養違法丘伯者,荀卿門人也。

 

例2

 

《漢書·刑法志》:善乎!孫卿之論刑也,曰…孫卿之言既然,又因俗說而論之曰。

 

《漢紀》卷二十四:本志曰…昔荀卿言曰(中論刑長期包養)荀卿之言既然。(筆者按,本志即指《漢書·刑法志》)。

 

以上兩例改動極為明顯,足以證明這是荀悅的有興趣之舉。這或許也可以當作荀悅出于尊敬其先祖而為其復本姓的盡力,也旁證了荀子本姓荀,孫為避諱所改,時過境遷之后,后世子孫又改回原姓。

 

別的,佚名者為東漢徐干的《中論》所作《序》云:“予以荀卿子孟軻懷亞圣之才,著一家之法。”“荀卿子”之稱,不見《史記》(《史記》僅有“荀卿”),《荀子》、《漢書》等書皆作“孫卿子”,可見“荀卿子”乃當時作序者直接從“孫卿子”所改。再看《中論》的上面兩則:

 

荀卿曰:禮恭然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然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然后可與言道之致。有爭氣者,勿與辨也。(《貴言》)

 

荀卿亦曰:盜名不如盜貨。(《考偽》)

 

徐干所引這幾句并見今本《荀子》,而當時流傳的荀子之書,本稱《孫卿新書》或《孫卿子》,其註釋中只要“孫卿”而無“荀卿”,徐干卻直稱“荀卿”,可見徐干已不再沿襲《荀子》本書中“孫卿”的稱呼,而直接改為“荀卿”了。當然,徐干所進行的改動,未必是由他開始,能夠當時學者們早已認同了“荀卿”的稱呼,故而他也依照當時的習俗進行了改動。

 

時至本日,學界認同避諱說的似乎越來越少,或許是人們喜新厭舊,對于新穎的提法比較感興趣,可是經過以上研討,我們認包養行情為只要避諱說是最為穩妥的,也只要這一說才幹公道解釋荀子姓氏的兩次變動。幸而筆者見到山東社會科學院李玉師長教師的文章《三國兩晉時期荀學述論》[13]47,依然認同避諱說,難能可貴。

 

以上言荀卿姓氏既竟,上面再略談荀卿之名。《史記》只稱荀子為“荀卿”,不言名、字為何。劉向說“孫卿名況”,既然名“況”,那么“況”與“卿”究竟是什么關系,就成了一個問題。劉師培以劉向說“蘭陵人好字為卿,蓋以法孫卿也”,認為“卿甜心寶貝包養網”為荀子的字[2]1186,但這也僅是猜測,筆者無意進行辯駁。今所論者有二,其一,“卿”、“況”二字古音很是接近。《說文》:“卿,章也。”此乃疊韻為訓,段玉裁說古音讀如“羌”,與“況”同屬一個韻部。查郭錫良師長教師《漢字古音手冊》,卿字為溪母陽部[14]276,況字為曉母陽部[14]261,溪母(即k)與曉母(即今h)發音部位雷同,常混用,所以到明天“況”字也變成了溪母(即k)。是以總體來說“卿”、“況”二字在秦漢時代讀音很是接近。筆者推測,“卿”、“況”能夠是荀子名字的分歧寫法,屬于音近通用關系,如荊卿之為慶卿,荊、慶就是分歧寫法,“卿”、“況”或也是統一名字而產生的分歧寫法,而至于荀子的字是什么包養網車馬費,就無從考證了,況且司馬遷對孟子也只說“孟軻”,不提其字,與荀子只稱“荀卿”是一個事理,蓋當時太史公已不克不及得知此兩位年夜儒的字了,至于后世冒出的孟子字“子車”、“子輿”之類,生怕都是后人的誣捏吧。

 

參考文獻:
 
[1]顧炎武,黃汝成.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6.
 
[2]荀包養軟體子,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5.
 
[3]錢穆.錢賓四師長教師選集第8冊[M].臺北:聯經出書事業公司,1998.
 
[4]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5]江瑔.讀子卮言[M].上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12.
 
[6]鐘克萬.荀子姓氏名字考[J].船山學刊,2007(1).
 
[7]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M].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2001.
 
[8]廖名春.荀子新探[M].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14.
 
[9]林寶.元和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0]鄧駿捷,輯.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M].澳門:澳門年夜學,2007.
 
[11]劉向,編.戰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85.
 
[12]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正[M].南昌:江西國民出書社,2006.
 
[13]李玉.三國兩晉時期荀學述論[C]//涂可國,劉廷善.荀子思惟研討.濟南:齊魯書社2015.
 
[14]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1986.

 

責任編輯:近復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